新闻中心
PRESS CENTENR随着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战略的深入推进,摆脱对国外基础软硬件的过度依赖,构建安全、可控、自主的IT产业生态,已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石。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将海量基于微软Windows生态开发的应用,平滑、高效、安全地迁移至国产化平台(国产CPU+国产OS),是各行各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关键任务。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探讨Windows应用信创国产化的技术方案,为相关迁移工作提供清晰的技术路径与实践参考。
1.1 背景与目标 信创国产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从底层硬件(CPU、芯片)、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到上层应用的全栈自主可控。这不仅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也是推动国内IT产业升级、掌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
1.2 迁移的核心挑战
* 技术架构差异:Windows应用基于x86架构和Windows API构建,而主流国产平台(如飞腾、鲲鹏、龙芯)采用ARM或MIPS架构,操作系统多为基于Linux内核的统信UOS、麒麟OS。
* API与运行库不兼容:大量Windows应用依赖.NET Framework、Visual C++运行库、COM组件等,这些在国产Linux系统中无法直接运行。
* 用户体验与交互差异:用户已习惯Windows的界面风格和操作逻辑,迁移后的应用需在国产OS上提供一致或更优的体验。
* 业务连续性与成本:迁移过程必须保证业务的连续性,且需控制迁移、适配、测试及后续维护的成本。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提出一套分层、分阶段的综合技术方案,其核心架构如下图所示:
+-------------------------------------------------+
|                 **应用层**                     |
|   原生国产应用 | 重编译应用 | 容器化应用 | 虚拟化应用 |
+-------------------------------------------------+
|                 **兼容层/中间件层**            |
|     Wine / 深度 Wine | 云桌面 / 应用虚拟化      |
|     .NET Core / Mono |   Java 运行环境         |
+-------------------------------------------------+
|                 **国产操作系统层**              |
|          统信UOS / 麒麟OS (Linux内核)          |
+-------------------------------------------------+
|                 **国产硬件层**                 |
|          飞腾 / 鲲鹏 / 龙芯 / 兆芯            |
+-------------------------------------------------+
迁移路径选择策略:
1. 应用评估与分类优先 在开始迁移前,必须对现有Windows应用进行全面盘点,根据其重要性、技术架构、源码可获得性、供应商支持度等维度进行分类:
– 战略核心应用:业务关键,需长期发展 -> 优先考虑重构或原生开发。
– 复杂商用软件:无源码,依赖性强(如部分专业设计、工业软件)-> 优先考虑虚拟化或兼容层方案。
– 内部定制应用:有源码,逻辑相对独立 -> 优先考虑重编译或迁移。
– 边缘/淘汰应用:使用频率低,功能可替代 -> 考虑淘汰或寻找国产替代品。
3.1 原生迁移与重编译(最优方案)
这是最彻底、性能最佳、体验最好的方案,适用于有源代码且技术栈支持的应用。
• 技术路径:
– C/C++应用:利用国产OS提供的原生GCC/LLVM编译工具链,直接在国产平台上重新编译。需要将Windows API调用替换为Linux POSIX API或国产OS提供的对应接口。
– .NET Framework应用:迁移至.NET Core / .NET 5+。.NET Core是跨平台的,大部分业务逻辑代码可无缝迁移。只需将依赖的Windows特有组件(如WPF、Windows Form)使用Avalonia UI、MAUI等跨平台UI框架重构,或改造为Web应用(Blazor)。
– Java应用:Java本身是跨平台的。只需确保JDK版本兼容,并将应用中可能依赖的本地库(JNI)进行国产化移植。
• 优点:性能最佳、完全自主可控、与国产OS深度融合。
• 缺点:改造工作量最大,对开发团队技术要求高。
3.2 兼容层技术(过渡方案)
对于无源码或短期内无法重构的Windows应用,兼容层是关键的过渡技术。
• 核心技术:Wine 及其商业/社区发行版(如Deepin-Wine、CrossOver)。
– 原理:Wine是一个在Linux上运行Windows程序的兼容层,它实现了Windows API的接口,将程序对Windows系统的调用“转译”为Linux内核能够理解的操作。
– 实践:统信UOS和麒麟OS均已深度集成和优化了Wine技术,形成了各自的“Windows应用兼容环境”。通过简单的双击安装包(.exe/.msi),系统可自动调用该环境进行安装和运行,对用户透明。
• 优点:无需修改源码,迁移速度快,成本低。
• 缺点:性能有损耗(约10%-20%),兼容性非100%,复杂应用(尤其是依赖特定硬件驱动的)可能运行不稳定。
3.3 应用虚拟化与云桌面(集中管理方案)
此方案不改变应用本身,而是改变其访问方式。
• 技术路径:
– 应用虚拟化:在中心的x86服务器上部署Windows系统及应用,通过Citrix、VMware Horizon或国产云桌面技术,将应用界面流式传输到前端的国产终端上。用户感觉像是在本地运行,实则所有计算都在服务器端。
– VDI(虚拟桌面基础架构):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虚拟Windows桌面。
• 优点:兼容性100%,无需应用改造,便于集中管理和安全管控。
• 缺点:对服务器资源和网络要求高,存在授权成本,本质上是将“卡脖子”问题从终端转移到了服务器端,并非完全自主可控的终极方案。
3.4 容器化技术(新兴方案)
结合虚拟化和重编译的优点,提供一致性的运行环境。
• 技术路径:将应用及其所有依赖(如运行库、配置文件)打包到一个Docker镜像中。
– 对于已迁移至.NET Core/Java的应用,可轻松制作Linux版本的镜像,在国产OS的Docker引擎中运行。
– 对于仍需Windows环境的遗留应用,可在服务器端部署Windows容器,但此路径在信创终端上不适用。
• 优点:环境隔离、易于分发和部署、资源利用率高。
• 缺点:主要适用于服务端应用或无GUI的应用,带有复杂图形界面的Windows桌面应用容器化支持度不佳。
一个成功的迁移项目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平滑过渡”的原则。
1. 第一阶段:评估与规划(1-2个月)
– 成立迁移专项团队。
– 完成应用资产清单梳理与分类。
– 确定各类应用的迁移技术路径。
– 准备国产化开发、测试环境。
2. 第二阶段:试点迁移(3-6个月)
– 选择1-2个非核心但具有代表性的应用进行试点。
– 分别尝试重编译、兼容层等不同方案。
– 验证技术路径的可行性,积累经验,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
3. 第三阶段:全面迁移与优化(6-18个月)
– 分批分阶段进行大规模应用迁移。
– 优先处理战略核心应用的重构。
– 建立国产化应用持续集成/持续部署流水线。
– 对采用兼容层方案的应用进行性能调优和稳定性测试。
4. 第四阶段:运维与迭代(长期)
– 建立完善的国产化平台运维体系。
– 持续监控应用性能与用户体验。
– 推动生态建设,与国产软硬件厂商深度合作,优化适配。
Windows应用的信创国产化并非简单的“系统切换”,而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生态的复杂系统工程。不存在“一刀切”的完美方案,必须采用多层次、混合式的技术策略。
从长远看,拥抱跨平台开发框架(如.NET Core, Electron, Flutter)、推动核心应用的原生重构是构建根本性竞争力的关键。而兼容层与虚拟化技术则在当前阶段为海量遗留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保障了业务的平稳过渡。
随着国产CPU性能的持续提升和国产OS生态的日益繁荣,我们坚信,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案和严谨的工程实践,一定能够顺利完成这场意义深远的数字化转型,真正筑牢国家信息安全的底座。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解读